婴幼儿园教师自学笔记
怎么样使小班婴幼儿能尽快适应婴幼儿园的环境——小班“奕晓的变化”个案剖析与方案1、案例实录
个案主要特点:奕晓,女,XX年8月出生,XX年2月插入小班入学,在家状况比较稳定。未读婴幼儿园之前一直由母亲带领,本学期刚入园时则表现出极不适应婴幼儿园生活,性格孤独、内向,不愿与同伴交往,一直一个人无助地哭泣。
个案教育阶段:XX年2月9日——XX年4月25日
个案总教育目的:可以适应集体生活,喜欢班集体,喜欢教师和小朋友们;能在与同伴的一同游戏中感觉到乐趣;想与人主动交往,使自己性格开朗、活泼;学习肯定的自我服务的技能,提升自理能力。
2月9日—2月13日
奕晓刚来园时一直哭泣,不愿让母亲离去。老师劝走了母亲,携带哭腔的奕晓在婴幼儿园里散步并常常抱抱她,期望可以让她感觉到老师象母亲一样,让她渐渐从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游戏时,其他孩子兴致非常高,奕晓却只不过一个人呆坐着,周围的所有好像“干挠”不到她。有时他还会忽然哭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通过教师和她的交流,早晨她已不再哭泣,还能平静地和母亲走进教室。但依旧要母亲陪她玩,当母亲要离去时,她就又哭起来,嘴里大声说:“早点来接我”,针对奕晓这种情况,大家建议奕晓母亲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减轻入园焦虑心理,这周奕晓天天中午吃完饭就由母亲接回。
3月15日—3月19日
奕晓由于生病,已有三天将来婴幼儿园了。今天母亲带奕晓走进教室时,奕晓看见我却没和我打招呼,只不过往母亲身上挤,母亲要走时她忍不住想哭,我抱起她转身对窗外说:“奕晓,你看外面有没小鸟?”她抬头看看,摇了摇头。“对了,小鸟都到学校去了,所以奕晓也到婴幼儿园来了,对吗?”奕晓点点头,再看看门口,母亲己走了,于是她就跟着我走进了活动室。这一天,她的情绪比以前有了好转,一整天都没哭,只不过表情还非常忧郁、无助,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玩。这周奕晓也延长了在园时间,午睡起床后才由母亲接回。
4月12日—4月16日
早上入园时奕晓又边哭边嚷:“我要母亲,晚上早点来接我。”我走这去,蹲下身对奕晓说:“哟,奕晓今天穿新衣服了嘛!”她抽噎着看着我,突然抬起脚对我说:“我穿的鞋子也是新的。”我忙说:“对,这双新皮鞋真漂亮。”奕晓听了,忘记了哭泣。和我一块收拾身上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我又乘机说:“大家让小朋友也看你的新鞋怎么样?”她听了跟我回到教室。
4月25日—4月29日
奕晓母亲送奕晓来园,我蹲下身对他说:“奕晓你今天来得可真早。大家一块放杯子怎么样?”母亲在一边也说:“对,去放杯子,小朋友等一下可以喝豆浆。”听了母亲的话,奕晓松开手,我趁势牵着奕晓的手来到杯架前,和她一块放杯子,这个时候她原本紧张的脸放松了,情绪好了不少,也忘记说天天早上的那句话。奕晓摆设地非常认真,我和她一块放并玩起了游戏。说“小兔想用杯子喝水。”奕晓就把杯子送到小兔标记的标架上。真没想到她会坚持和我一块把所有些杯子放完,我热情地给了她一个拥抱夸她真能干,并在她额头上贴了个五角星。下午离园时在小朋友面前表彰了她。就如此,我抓住了奕晓喜欢做事的特征,天天早上都请她帮我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帮我拿一支笔,帮我搬一把小椅子等,每次我都表现出特别期望得到她的帮忙,而且都会赞扬她一番,这大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她也能主动和小朋友交往了,这样来看奕晓已渐渐适应婴幼儿园生活,并能在集体当中生活一天,母亲已经不需要提前来接奕晓了。
目前奕晓有了惊人的变化,早上母亲离开时奕晓不再流露出伤心的情绪,并可以立刻投入到同伴的游戏,而且她的话也多了,常常主动找人说话,还会自己跑到老师面前甜甜的笑。
2、个案剖析:
(一)孩子的进步特点。
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它对于儿童的健康进步是绝对有必要的。依恋关系形成将来,一旦儿童感到依恋对象将从自己身边消失,就会长期激烈地表示出他的反对建议,并拒绝其他人的劝告。从整个个案的过程看,奕晓对母亲有着明显的依恋关系,不愿和其离别,并用“大哭”来发泄我们的不满情绪,表明我们的反抗意识。依恋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势必表现为对熟知事物的依恋和对陌生事物的排斥。奕晓正是对婴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
(二)爸爸妈妈的教养方法
爸爸妈妈的教养方法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进步和个性的形成。就奕晓的家庭教养方法则是娇惯过分娇纵型,妈妈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抚摸程度非常强,已经超越普通的限度,这种教养方法使孩子形成了过分强烈的依恋关系,孩子比较容易表现出依靠性强、娇纵,缺少独立性,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奕晓的母亲虽能认识到了婴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程度,但因为她这种教养方法已经使孩子形成了过分强烈的依恋关系,从而致使奕晓出现了入园困难。
3、教育方案:
1、教师运用了系统脱敏法,让奕晓在和谐的交往中,培养对教师的信赖。在教育过程当中明确告诉奕晓早上来婴幼儿园,下午母亲会来接你的,并把奕晓和母亲的离别时间上慢慢拉长,从中午吃完饭接奕晓、午睡后接奕晓、放学时来接奕晓。同时教师一直维持与孩子平等的地位。老师常常轻轻搂抱抚摸奕晓,渐渐给孩子以安全感和信赖感,使奕晓对老师产生依恋,从而消除奕晓对婴幼儿园的.恐惧和敌意。经过两个半月的婴幼儿园生活,在教师和父母的一同努力下,奕晓的行为已经发生变化,从拒绝教师的拥抱和触摸,并嚎啕大哭不愿进婴幼儿园——能走进婴幼儿园,看到老师后才哭————能走进班级,直到母亲走是才哭——能放开母亲,想与老师对话——见到老师能微笑,不再哭闹或躲避老师——喜欢上婴幼儿园。
2、教师借助团体疗法,让奕晓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岁未来的儿童,其人格形成与进步的过程,正是迈进喜欢与同伴游戏的阶段。这类团体环境也正好是对一些在家庭中“过保护”的儿童施以“隔离教育”的一种治疗办法。婴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环境,具备普通教育与治疗教育的双重意义,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给奕晓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奕晓为全班的小朋友服务如放杯子、分碗、分勺子等等,让她在这类活动中体验成功和被同伴认同的快乐,帮她树立自信心培养对班集体的情感。
3、加大家园联系,维持教育的一致性。婴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进步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知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婴幼儿园与家庭的双方互动一同促进儿童的身心进步。教师依据奕晓的状况和父母在教育上达成协议,为了使奕晓尽快适应婴幼儿园生活,教师准时找到了奕晓的爸爸妈妈,跟他们进行了多次的交谈,并推荐给他们一些婴幼儿教育的书本,提升他们家庭教育的水平与水平。如建议他们常常带领奕晓走出家门,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奕晓与别人交往,让她感到与人交往是非常有趣的,特别要与同龄的儿童交往。其次对奕晓的行动权,父母不要过于约束。当孩子与小朋友玩得正开心时,不去管束,让孩子掌握自己管理我们的交往等等。以此做到家园共育,促进孩子人格等各方面好、健康的进步。
4、启示
1、满足适当的身心需要,让婴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婴幼儿园是婴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到婴幼儿园后,所有都是陌生的,在陌生的环境里,婴幼儿最易失去安全感。再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他们稍不合意就会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因此,怎么样让新入园婴幼儿尽快适应婴幼儿园生活,是婴幼儿园教育中所不可忽略的。而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是非常主要的一个方面。
第一,老师要一直在婴幼儿身旁精心照顾,让婴幼儿感到无时无刻有老师关照,如此他们会感到安全一些,婴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锐,多与婴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婴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婴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让婴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第二要用最温顺、最亲切的语言劝导婴幼儿。孩子有哭闹行为,应和蔼可亲地加以劝导,决不可以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孩子。另外,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合理需要,如孩子喜欢哪种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哪个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可能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可能能给予表彰和鼓励,孩子一旦遭到表彰,就会非常高兴,非常得意,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需要,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2、拓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婴幼儿尽快融入集体日常
新入园的婴幼儿不习惯婴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可以像家一样随性,所有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所有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三岁左右孩子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老师不可以迁就孩子不正当的需要,要适合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婴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除此之外,教师要依据婴幼儿的兴趣喜好,多拓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婴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婴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婴幼儿去玩滑滑梯、荡荡椅,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同意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如此既能够激起婴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借助这类游戏活动转移婴幼儿想家想爸爸妈妈的情绪,让婴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学习。
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封闭型性格成为个人进步及创造力发挥的桎梏,培养婴幼儿完善的性格特点和好的适应能力对他的一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婴幼儿教师不可以只重智商培养而忽略情感疏导。从奕晓的个案看,教师体现了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不是个别教育,它是在集体教育的大环境中顾及到每一个婴幼儿,并使每一个婴幼儿在集体中都得到比较适合其自己特征的发,让每一个婴幼儿在婴幼儿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佳化进步。